close

  新年的陽光溫暖地灑在上班路上,家住郫筒鎮晨光社區的李明(化名)心情也如同冬日暖陽一般明媚,腳步不由得輕快起來。剛剛過去的2013年,對於殘疾人李明來說,迎來了人生的重大轉折——找到了新的工作,當上了社區志願者,人生重新充滿了陽光,洋溢著歡樂。
  受益的不止是李明。2013年,郫縣在實施“民生保障提升工程”中,為解決困難群眾幫扶救助政出多門、多頭救助、標準各異、社會參與不足等問題,以困難群眾實際需求為導向,更好地動員和整合各類社會幫扶救助資源,統籌搭建困難群眾幫扶救助平臺,創新社會聯動、常態長效的困難群眾幫扶救助機制,基本形成“五項機制惠民生”的困難群眾幫扶救助體系。
  “‘民生為本’,就是要以民之所望為施政所向,把群眾的期盼作為黨委、政府的工作重點,關註民生、貼近民生、服務民生,千方百計解決好群眾最關心、最直接、最現實的利益問題。”郫縣在全面推進西門口衛星城建設中,將民生作為首要目標,著力實施民生保障提升工程,不斷創新工作機制,深化困難群眾幫扶救助體系,實現了從“一次性”到“常態化”,從“冬送溫暖”到“夏送清涼”,從一年一度“送溫暖”到一年四季“送恆溫”,從單一“輸血”到綜合“造血”的巨大跨越。
  常態救助機制與社會共建機制相結合
  從人生低谷中走出來的李明,得益於郫縣建立的常態救助機制。
  李明有一雙靈巧的手,乾起活來十分利索,憑著他的勤勞,一家人日子過得紅紅火火。然而天有不測風雲,一次意外事故讓他左手致殘,作為家裡經濟支柱的他失業在家,從此變得消沉起來。
  社區工作人員和社工多次上門家訪做殘疾人需求調查,邀請並鼓勵他參加殘疾人就業技能培訓小組,一次次地走訪慰問,長時間心與心的交流,化解了李明心中的堅冰,在社區工作人員和社工的幫助下,如今的李明已在一家紙品包裝工廠上班,還加入晨光社區志願者隊伍,生活重新變得有滋有味。
  為徹底改變過去過年過節一次性慰問、“一陣風”式救助,郫縣建立起常態化的幫扶救助4大工作體系(教育就業培訓、衛生康復、政府和慈善共同救助、社會關愛服務),使得相關部門和各鎮(街)按照職責分工,有序有效地推進和落實幫扶救助各項工作。
  縣衛生局牽頭為重點困難群眾開展“五個一”服務,為4589名困難群眾建立健康檔案,實行兩個月一次家庭醫生下社區進行健康講座或義診等。縣教育局牽頭開展“311”對口幫扶活動,從學習輔導、心理疏導、興趣培養等方面入手,關愛幫扶全縣500-800名貧困或留守學生。縣人社局將過去由縣殘聯負責的殘疾人就業培訓、縣婦聯負責的貧困婦女就業培訓等統攬,牽頭全縣各類困難群眾就業培訓工作。
  從“一次性”到“常態化”的跨越中,企事業單位和社會各界人士的積極性也被充分發動起來,紛紛開展崗位幫扶、捐款捐物送愛心和結對解困幫扶等,從就業、就學、就醫等方面,給予有針對性幫扶,更好地實現了個性化和社會化幫扶。
  與此人同時,過去容易忽略的流動人口、社區矯正人員及失獨老人,也全部納入幫扶救助範圍,郫縣建立起流動人口困難家庭結對幫扶責任制和過渡性安置幫教基地(試點),基本完成4個流動人口一站式服務站,實現鄰裡養老服務互助網絡滿覆蓋。
  “輸血式”救助與“造血式”幫扶相結合
  在社區辦理求職登記後,僅兩個工作日,47歲的失地農民秦開仙就找到了工作。如今的她,供職於一家保潔公司,月工資2000元左右,家庭經濟有了“造血”功能,不再單一靠丈夫一人的收入過緊巴巴的日子。
  “輸血式”救助與“造血式”幫扶相結合,郫縣為生活困難、身殘喪勞、身患重病或遭遇重大意外的低保戶、低保邊緣戶、散居五保戶等提供資金和醫療幫助,發放城鄉低保金64834人次1352萬元,發放臨時救助金120戶17萬元,發放低保殘疾人專補109萬元等。
  為生活困難、有勞動能力和就業願望的困難群眾提供技能培訓及就業扶持,開展“扶貧濟困就業活動”招聘會6場,幫助222名困難群眾就業並建立跟蹤服務機制,23名貧困婦女參加蜀繡、家政培訓。
  郫縣殘聯依托縣域商場及愛心超市等,建立了10個殘疾人愛心手工藝品義賣專櫃,拓寬了銷售渠道,促進了殘疾人居家靈活就業。2013年,郫縣殘疾人手工藝品實現銷售收入15萬元,利潤5萬元,殘疾朋友收入增加,實現了“文化技能托養、文化產業致富”。
  全縣農村專業合作社吸引17戶困難農民加入,用技術、市場優勢幫助困難農戶實現增收;團結鎮駐村企業共幫助18戶重度殘疾人家屬就業,重度殘疾人家庭生活得到極大的改善。
  在開展深入調查、摸底篩選的基礎上,經縣民政局對各鎮申報救助人的信息進行審核後,郫縣紅十字會將繼續幫扶的130戶貧困家庭信息在救助平臺上進行發佈,由各鎮、部門、企業在救助平臺上進行自行選定幫扶對象,確定了救助者對被救助者的家庭情況,使其能夠得到實實在在的幫扶,切實改善生活狀況。
  將“輸血式”救助與“造血式”幫扶有機結合,將物質救助和提供綜合性服務有機結合,將救助政策與扶貧政策以及促進就業政策有機結合,真正將溫暖送到困難群眾的“心窩子”里,最終使救助對象通過自食其力融入社會,生活得更有尊嚴,更有幸福感。
  與此同時,郫縣還及時掌握幫扶救助對象的動態變化情況,把符合條件的對象及時納入幫扶救助範圍,“出現一個發現一個幫扶一個”。同時,對通過幫扶後實際水平達到或超過幫扶標準的,按程序退出幫扶救助範圍,實現“能進能出”、“能幫盡幫”。通過建設低保信息平臺、開展低保普查行動,將不符合低保政策的1097戶1978人退出低保範圍,提升低保的準確率。
  “心理慰藉”援助與“關愛”服務相結合
  每周一至周五,下午4∶30,在犀浦鎮讀四年級的柯特利,都會高高興興地奔向位於浦興社區活動室的“四點半之家”,在社工們的輔導下完成家庭作業,做手工,做游戲。
  從去年5月落戶社區,“四點半之家”的“常客”已從最初的七八名小學生,增加到現在的30多人。來“四點半之家”學習的孩子,有些父母是因為沒有下班,無法照顧孩子,還有的是父母已經下班,專程送孩子來這裡做作業的。對於孩子們來說,“四點半之家”之所以能發揮強大的磁場效應,除了做作業更快,最大的吸引力在於,這裡有豐富的小組活動、有趣的團體游戲、新穎的攝影講座,以及手工製作。“放學之後的時光更快樂了!”
  “四點半之家”僅僅是郫縣對困難群眾開展“心理慰藉”與“關愛服務”的一個縮影。2013年,郫縣為空巢老人、失獨老人、留守兒童、孤兒等提供心理慰藉援助和關愛服務,開展各類志願服務活動400餘次,2000餘人次志願者參加,活動覆蓋近5500人。
  郫縣民政局積極開展“三社互動”試點,通過社工對社區的困難群眾進行幫扶,在開展“四點半之家”活動的同時,還積極開展座談會、老年人服務、健康知識講座、社區節日活動等活動,促進社會和諧發展。
  唐昌鎮針對人口老齡化、困難群眾較多和社區中介服務組織缺失等實際情況,大力整合社區志願服務力量,積極培育鄰裡互助社自我服務組織,採取居民自我服務+政府購買服務相結合的方式,推進“1+5”鄰裡互助服務,走訪慰藉空巢老人、代購生活用品、鄰裡應急處理等,照顧困難鄰裡近百人。
  通過整合社會幫扶救助資源,健全完善幫扶救助工作體系,郫縣逐步形成了黨政領導、部門負責、社會參與的聯動體系。縣政府制定出台《關於健全完善困難群眾長效幫扶救助四大工作體系的實施意見》,在縣民政局設立困難群眾幫扶救助工作辦公室,牽頭負責困難群眾幫扶救助工作,定期研究解決幫扶救助工作中的重點和難點問題,推動部門之間的溝通與協作,確保困難群眾幫扶救助工作落到實處、起到實效。
  本報記者 趙一 (圖片由郫縣民政局提供)  (原標題:從“送溫暖”到“送恆溫”)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cs17csvltm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