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點:如果沒有那些生活的文化,只剩下了高樓、大廈,我們去哪裡不可以呢?
  文化歸於生活
  我一向以為,所謂文化,不過是人們經過漫長的生活積累所遺留下來的習慣以及習慣的物質載體,我們希望登高遠眺,便造就巍巍寶塔;我們希望融入山水,便佈置出江南園林;我們希望祭奠先人,便構建下古寺宗祠。過去所遺留下來的痕跡,便是過往生活所遺留下的蹤影。說到底,所謂文化,文化遺產的保護,它離不開對生活的保護,其目的也是保護我們的生活。
  一座古寺,一家園林,一層寶塔,我們為什麼要保護它。它珍貴,它古老,它不可複製,它是我國勞動人民智慧的結晶,這些都是理由,但它無法說服我。它能拉動旅游,它能促進消費,它能提高當地居民生活水平,這些是很實際的原因,但並不充分。我們保護這些殘破的古建,重整那些熄滅的香火,是為了我們生活的更好,更實在。是我們的過去決定著未來,你所生活的城市,那些古老而嶄新的生活方式,當你參與其中,你會感到你的生命向古老的過去緩緩的延伸、扎根,扎根於這一片生你養你的土地上,和那些熟悉的方言,熟悉的食物一起構成你最最熟悉的生活氣氛。而正是這種生活氣氛和親人故友一起構成了你全部的故鄉。
  北京的孩子長大後會無比懷念那一段在衚衕巷子里廝打嬉鬧的日子,那些高聲叫嚷的小販和鄰居們的閑談構成了他們一生都無法忘記的底色。還有蘇州的水巷,和雲南的竹樓,建築的文化因生活的參與而被賦予生命,那些遠離了生活的建築,失去它們所原本具有的意義功能之後,在我看來,只是被觀賞的建築的標本,了無生氣,死氣沉沉。
  也許我是個大俗人,餘秋雨老師隨便去一個地方,看一塊石頭都能有感而發,但是對於大多數民眾而言,這樣高高在上的地方也只能打發打發最無聊的時間,不會被記住,更不會想念,絕不可能融入我們的生活。
  在我的心中真正生動的太原是這樣的:在文廟開廟會、開科技節、開藝術節;在大工程開始前到晉祠,到崇善寺祈禱,沒有那些一千元一根的香,能看到真正的神聖,除了那麼多電影院,還有晉劇的劇院,有好玩的、貼合時代的、科幻的、喜劇的晉劇。那些高高在上的東西能低下來,去貼合我們的時代,文化來源於生活也將歸於生活。
  而如果沒有那些生活的文化,只剩下了高樓、大廈,我們去哪裡不可以呢?哪裡不一樣呢?如果沒有了故鄉,我們就不能懷念了,到那時該有多可憐啊。
  常昊男
  觀點:現代和歷史,好比天平的兩端,去掉任何一端都會發生傾斜。然而讓人痛心的是,這種傾斜在全國並不鮮見,而且有人至今還在狂熱製造著這種傾斜。
  閑話窗外風景
  站在十九層的陽臺向外眺望,周圍是一座座巍巍高樓,密密匝匝如同城牆一樣環繞四周。樓下是去年剛建起的高架橋,橋上橋下車輛擠擠挨挨,宛如一條流動的河流。城市的變化日新月異,現代化氣息撲面而來。這樣的風景在全國其他城市也能見到,有些相似和雷同,難以引起心靈的震顫。
  想起上世紀80年代初,大學畢業後上班的地方是省級文物保護單位督軍府舊址。我的辦公室就在古建築里,窗戶高大而窗欞窄小,每天從窗戶望出去,能見到的是紅牆綠瓦,飛椽翹角。在這樣的辦公室里,我們議論過山西的貧窮落後,羡慕過東南沿海的飛速發展。我們竭力為將山西建成能源重化工基地而努力。那時想的是只有多挖煤山西才能快速發展起來,至於文化建設,似乎沒有引起太大的註意。對於我們置身其中的古建築,也沒有充分意識到它的價值所在。
  不同歷史時期的兩種窗外風景,如果問我喜歡哪一個,還真不好說。放在上世紀80年代,我當然嚮往的是現今的高樓大廈,是寬闊的馬路,是汽車的河流。放在現在,我又流連和珍惜當年的古建築,覺得它雖說並不高大,但比起那些摩天大廈,更有內涵,更有價值,更有存在的意義。現代和歷史,好比天平的兩端,去掉任何一端都會發生傾斜。然而讓人痛心的是,這種傾斜在全國並不鮮見,而且有人至今還在狂熱製造著這種傾斜。比如為了建設所謂“國際大都市”,熱衷於夷平積澱豐富人文信息的街區,摧毀具有地域文化特色的民居,拆除文物保護單位和名人故居等等。如此建設的城市,千城一面,佈局雷同,風格相仿,特色全無。缺乏歷史積澱和文化內涵的城市,有什麼個性和品味?有什麼引人眼球之處?充其量,只是一片鋼筋水泥的森林,一個沒有靈魂的巨人而已。
  那年去法國旅游,站在高高的艾菲爾鐵塔,看到周圍都是低矮古舊的樓房,似乎缺少一種國際大都市的風貌。可是,當去了凡爾賽宮,游了塞納河,去了巴黎聖母院,看到街頭隨處可見的雕塑和噴泉,那種濃烈的文化氣氛就把人徹底征服了。那次偶遇盧浮宮職員罷工,無緣參觀這個世界文化寶庫。即使如此,我敢斷定:巴黎是全世界最值得一去的城市之一。因為它有著全世界各個城市都無法比擬的獨特的文化品味!
  所幸我們的城市建設者早就意識到這個問題,完成了由建設能源重化工基地到歷史文化名城的轉變。我們太原這座城市擁有深厚的文化積累和歷史遺存,這既是歷史文化名城建設的基石,也是城市經濟和社會發展的戰略資源。高樓我們可以建起一座又一座,文物古跡卻不可再生。太原出台的文物保護和管理法規上,我曾置身其中的督軍府被列入歷史文化風貌區予以保護。除此之外,各種文化設施建設的力度也逐年加大。相信我們的城市在一天天壯美靚麗的同時,其文脈和城市記憶也將一天天延續下去。這種文化影響力將使其具有巨大的吸引力、輻射力,也使生活在其中的我們具有一種無與倫比的幸福感、自豪感。
  薛金升
  觀點:雖然後建的長風街、南內環街也很寬闊,但迎澤大街依然不落後,依然是太原市最寬敞、最壯麗的一條主街。
  應該為岳維藩市長塑一尊銅像
  提到太原市的迎澤大街,就不能不提一個名字:岳維藩。
  岳維藩,山西五台縣河南村人,1933年考入太原成成中學,1937年參加抗日工作,同年加入中國共產黨。解放後曾任太原市市長。他說過這樣一句話:“城市建設上的錯誤是人類最難改正的錯誤。在城市規划上,要有50年不落後,100年不後悔的思想。”
  上世紀50年代初期,岳維藩任太原市市長期間,領導制定了建國後太原市第一部城市規劃。該規劃於1954年形成後,曾受到國務院的表揚。當時整個規劃中最大的亮點就是迎澤大街的設計。迎澤大街是在非議漫天的背景下設計、修建的。
  非議產生的原因是建國初期太原市大多數街道只有六七米寬,而迎澤大街的設計寬度卻是70米。在相當長的一段時間里,它因在全國僅次於北京長安大街而被譽為“中國第二街”“太原長安街”。
  現在看來,我們說老市長高瞻遠矚也好,眼光超前也好,用什麼好詞都不為過。但是許多人可能不知道,老市長在做出這個決定後承受了多大壓力。迎澤大街第一期工程東起五一廣場,西至迎澤大橋,長不足5公里。按雙向八車道,一輛汽車占用10平方米道路計算,一期工程形成的路面也足夠4000輛車同時上路,而建國初期太原市的汽車總數還不到1000輛。因此許多人批評這條路“貪大求洋”“脫離實際”。不少專家和領導初次見到這個規劃時也瞠目結舌,難以置信。包括當時的太原市委書記也飽受壓力。但在聽取了岳市長“50年不落後,100年不後悔”的解釋後,迎澤大街建設工程終於在1956年拉開大幕。
  “文化大革命”中,一些造反派又將迎澤大街的建設作為一條罪狀批判岳市長,當時將他從南京(時任南京市長)揪回太原批鬥。對其他問題,他不得不做出檢查,但在迎澤大街建設問題上,他仍然堅持自己的主張。
  今天的迎澤大街西起南寒廣場,東至太原火車站,這條長十公里的街道是歷經近60年、四次動工造成的。雖然後建的長風街、南內環街也很寬闊,但迎澤大街依然不落後,依然是太原市最寬敞、最壯麗的一條主街。
  今年是老市長岳維藩誕辰一百周年,太原市民一看到迎澤大街,自然就想起了岳市長。許多人建議,在迎澤大街一個合適地方(比如墨藝園或珠林園)塑一尊岳維藩的銅像,讓人們永遠記住這位為太原市建設工作做出重大貢獻的領導者,激勵人們為建設更加美麗的新太原而努力。
  王憲斌
  觀點:從經濟學角度看,文物存在著雙重屬性,一層歷史文化屬性,一層商業價值屬性。
  喚醒文物的本身商業價值
  修繕一新的食品街上,許許多多飯店都披上青磚碧瓦、飛檐鬥拱的舊式“新裝”,在這些建築中間,有一座特別的“凹”字形灰色小樓。這裡是晉綏鐵路銀行舊址,2012年3月,劉曉東踏進灰頭土臉的食品街,在一片“斷壁殘垣”中他發現這座中西式結合的歷史遺跡——晉綏鐵路銀行。自此,他與市政府合作,“投資700多萬元,將外牆後來糊的水泥扒掉,根據原來的痕跡進行修複,裡面的建築風格也儘量遵循民國風貌”。
  除了“晉綏鐵路銀行舊址”之外,劉曉東還是“上三橋八號”和平遙“雲錦成”兩家“百年文物”的“養父”。
  短短一年時間,劉曉東讓“雲錦成”成為平遙最大的酒店,同時,“雲錦成”原先的民居也得到了重生,“民間資本為文物保護構築了一道商業價值的圍牆”。
  其實一開始,劉曉東並沒有經營文物地產的宏願,他的想法很簡單——低價買下平遙古城的民居,待升值後賣出,賺取差價。然後在古建設計過程中,他與這些歷史的活化石“日久生情”,他慢慢摸索著這些古跡背後的故事:他的主人是誰?主人家有幾口人?主人家經歷了多少故事?
  “人多力量大,這個時候我想集合大家共同的力量來保護它們。”在開始文物地產的經營之後,劉曉東深感勢單力薄,他發覺僅僅靠一人完成文物保護工作難於登天。由此,他創辦了山西金融俱樂部,集合大家的力量共同保護這些即將逝去的文物。
  民間資本與歷史文物相結合,這種利用商業價值來維護歷史價值的文物保護形式並非劉曉東首創,在意大利等歐洲國家這種形式已經非常成熟比如普遍推行的“領養人”模式。然而在中國,讓民眾接受它還需要時間。
  “我信奉的文保原則是‘授之以魚不如授之以漁’。”從經濟學角度看,文物存在著雙重屬性,一層歷史文化屬性,一層商業價值屬性,在歲月變遷中,文物的文化屬性逐步消亡,商業屬性也逐漸隱藏。劉曉東認為,當代文物保護不能只靠單純輸血,他幽默地說:“靠領救濟的文物是活不到大歲數的”,而通過政府與民間合作,在不破壞文物古跡的情況下,喚醒文物的本身商業價值屬性,通過文物自己造血來養活自己,才是長久之計。本報記者李尚鴻文/圖
  觀點:不要盲目模仿大城市,把高層、超高層建築當做現代化的標誌;不要忘記古村落的歷史魅力……
  古建保護“正當時”
  在成就的背後,毋庸諱言,當前也存在著城市、村鎮記憶的消失。在一些所謂的“舊城改造”“危舊房改造”中,一片片歷史街區被夷為平地,一座座傳統民居被無情摧毀。人們對古村鎮自身的稀缺性和不可再生性認識不足,導致古村鎮的風貌格局、周邊環境遭到破壞,一些依托村落和建築的傳統文化也瀕臨消亡……種種忽視對文化遺產的保護,造成了這些歷史性城市村鎮文化空間的破壞。文化記憶是一個城市的生命,是區別於別處的重要標誌。一城一村,除了要有時代氣息外,更要有歷史文化傳統,這才能成為它們的特色。
  “不要盲目模仿大城市,把高層、超高層建築當做現代化的標誌;不要忘記古村落的歷史魅力……”這是當前越來越多的人的想法。山西還有許多的村落以及中小城市,這裡有著豐厚的文化積澱和歷史遺存。我省的很多歷史文化名鎮名村和傳統村落分佈也相對集中,主要分佈在晉中汾河中下游、晉城沁河流域和呂梁黃河沿岸、山西北部內外長城周邊,是展示和弘揚三晉優秀歷史文化的重要窗口,也是我省文化旅游產業發展的珍貴資源。
  “城市建設、基礎建設不能破壞祖先為我們留下的文化遺產。”為了留住這些歷史的記憶,我省當前主要從古村鎮、古城鎮的地形地貌、經濟特點、文化特色、保護類型、保護現狀及村鎮規模等八個方面對山西古村鎮、古城鎮進行劃分。另外,根據實際情況提出了針對性的保護模式,有世界文化遺產保護模式、原生態保護模式、遺存原真風貌保護模式、修複性宜居保護模式等。同時,還分類別提出古村鎮五種發展模式,主要有旅游觀光發展模式、名品產業發展模式、生態農業發展模式、企業帶動發展模式、功能再生髮展模式。
  加強村鎮、城市文化遺產的保護,有利於展示深厚的文化底蘊;有利於傳承文化遺產傳承人類生命的歷程,讓人們留住自己的記憶。保護這些遺產需要全社會的參與。這就需要讓文化古城鎮的保護融入到當前的經濟社會發展中,融入到人民群眾的日常生活中去。只有這樣,才能得到更多的理解和支持,才能長遠發展,造福子孫後代。
  見習記者趙彩萍
  延伸閱讀
  傳統又時尚的食品街:年輕人熱捧
  挾裹在柳巷逛街的人流中,穿過繁華的鼓樓街商業區,便是太原食品街的古樓牌,裝飾一新的明清風貌建築體系很是吸引眼球。“到食品街來不光能品嘗到各種美食,同時還能欣賞到古風格建築和表演。”8月28日,游客李凡告訴記者,她今年21歲,還在上學,她一直喜歡追尋在現在日益城鎮化加快節奏步伐下的古代建築,乘著暑期來到太原旅游,她聽說太原食品街不光有其古色古香的建築,還有很多地方特色的美食文化,這種建築和食品文化的結合,讓她很感興趣。
  “雖然現在現代建築”食品街,原稱“帽兒巷”。為什麼叫這麼個名字?李凡很是好奇,隨即她開始尋找老太原來給她講解。家住食品街附近的一位70歲的老人開始講解,現在食品街現在所在的地方,宋代時是太原的商業中心,而且街上多有帽子作坊,所以被稱為帽兒巷。食品街原街有兩條,即以鼓樓街為界,以北名都督北街,以南名為帽兒巷。1955年舊城改造時,將街道兩旁的舊房拆除,建成以二層樓居多的明清建築。街旁安有庭園式低桿路燈。街道南、北口各有仿古木製牌樓一座,上書“食品街”幾個大字,展示著它特殊的街名,也昭示著它古老的身份。“雖然生在現代,長在現代,但在我眼中,古代建築,不管是遺址還是現代翻修過的它都有其獨特的魅力和蘊藏著訴說不完的歷史,作為一個年輕人能在這種古色古香的建築氛圍下追尋歷史文化,享受美食,這也是一件幸福的事。”李凡告訴記者。
  曾幾何時,食品街是眾多老太原人舌尖上的回憶。但因未跟上城市快速發展的腳步,日漸衰落。直至2012年8月,食品街啟動升級改造工程。如今,經過修繕改造的食品街煥發出了新的生機,已不再只是一個美食符號,更是一個文化符號。
  8月28日,記者駐足食品街由北向南望去,樓閣牌坊錯落有致,飛檐鬥拱古色古香,以往的雜亂、陳舊感已蕩然無存,相反裝飾一新的明清風貌建築渾然一體。一位年輕的本地大學生告訴記者,“經過改造的食品街變化很大,又恢復了以往的熱鬧、繁華。古韻十足的明清風格建築比比皆是,山西傳統文化符號畫樓、紅燈籠一一呈現,而且在街上擺放的仿古休閑座椅、仿古木製小推車還可以供游客休息,很是愜意。當年,在食品街吃楊記灌腸、雪山冷飲等各種小吃也仍然存在,無疑勾起了許多老太原人舌尖上的回憶。
  一位90後女孩也說出了她心目中的食品街。現在好多太原年輕人可能不太會說太原話,但他們一定知道的地方就是食品街。因為這裡不僅各種小吃應有盡有,而且整條街的餐飲店都是模仿古代建築所建造的,在這裡享受美味的人們可以享受到別樣的韻味。周末的時候食品街也會有舞獅、單棍等民俗表演,以及吸引人眼球的傳統民間藝術,像面塑、糖畫等非物質文化遺產。食品街許多特色鮮明的餐館,也是深受我們年輕人喜歡的原因之一。所以平時周末總會和朋友來這裡逛街、吃東西。
  “這是一條歷史與現代潮流結合的街道。”一位學生說,現在的食品街處處體現了傳統文化與時尚的融合,我們年輕人很喜歡。
  記者高芳芳實習生常婧然  (原標題:城市之美在於記憶的留存)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cs17csvltm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